曲艺是中国传统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有过自己的辉煌——相声、评书、快板、评弹……品种繁多,多姿多彩。在“十七年”时期,曲艺曾经广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那时,人们站在高音喇叭下面听相声、围着收音机听评书、坐在剧场里赏大鼓,其喜悦程度,丝毫不亚于如今看一场进口大片。在消费文化盛行的当下,文化发展多向度、文艺种类多样化、欣赏渠道多元化,使得曲艺发展出现了起伏跌宕,逐渐退居欣赏层面的二线乃至边缘,曲艺曾经拥有的辉煌不再。究其原因,除了以上提到的外在因素,从内部考察,审美原创匮乏,传统精华流失,开拓创新缺位,更是关键因素。
曲艺创新要允许探索
与尊重传统、选择性的继承相比,创新乃是曲艺发展的当务之急,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继承不是要把传统说唱形式原封不动地复制上演,创新也不是没有继承的另起炉灶。创新要在继承传统曲艺说唱表演艺术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观众新的审美需求,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造。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说,保护传统曲艺的固有生态具有重要意义;但曲艺与京剧等传统艺术一样,首先应当活在当下,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接受,取得市场的入场券。对于曲艺人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是立身的基础,按照传统方式不加改造地坚持走老路,无异于顶着碾盘做戏,费力还不讨好,势必无人喝彩。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刚性问题,面临着生存的尴尬,原汁原味的曲艺已经难以为继,陈腔老调的表演只能让少数老年观众怀旧,沦落为“恐龙”和“化石” 。曲艺创新必须面向观众、面向市场,但又不能一味迎合观众,迎合市场。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观众和市场。
曲艺要在保留传统曲艺品种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的基础上,转益多师,为我所用,适度打破界限,实现凤凰涅槃。一些看似走向衰亡的曲种其实并非山穷水尽,经过科学改造很可能会柳暗花明,会在另一种新生艺术形式中神话般地复活,也会以杂交优势显现出新的生命力。比如相声与舞台喜剧的杂交产生新的相声剧,快板与音乐舞蹈艺术的结合出现了音乐快板,周杰伦的歌曲有很多是说唱艺术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杂交,更多网络说唱形式也受到当下青年人的热捧。依照大文化、大曲艺的发展理念,这些新样式、新生命、新曲艺的诞生,不应该受到指责,而应该允许探索。
曲艺创新要警惕和克服一些人的焦虑浮躁情绪,切忌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切忌打着创新旗号将曲艺搞得面目全非、非驴非马,传统中的精华部分和固有规律,应当尊重和维护,曲艺各品种的个性元素该保留的还要保留。创新不能幅度过大,革命也要讲究策略和阶段性。心急吃不着热豆腐。曲艺各门类之间要有边界,有辨识度,创新须有节制。总之,既要尊重传统、保留精华,也要大胆创新、打开新局,要以现代激活传统,以创新拓展未来。曲艺要用有思想、有意味的现代形式赢得观众。曲艺也和其他艺术一样,需要创造者和表演者用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给予演绎,以实现曲艺的雅俗共赏、寓教于乐。曲艺不能满足于表现身边琐事、杯水风波、小情小景、微观世界,要为观众撑开更为广阔的表现天地。因此,曲艺人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火热生活,努力追求作品的新、美、深,告别平庸浅薄叙事,勇攀艺术高峰,努力创作出思想性强、文化含量高、艺术性好,同时又深入浅出、雅俗共赏、适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好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