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标志

顶部横幅本站广告

 

当前位置:中华艺术网 >> 赏析 >> 浏览文章

 

任建国:“以情写形”的人物和风俗画 ——从1980年代到今天


来源:中华艺术网   作者:admin   时间:2022年05月30日

  

任建国1957年生于北京,现居住、创作于北京和悉尼。他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叶浅予、刘凌仓、卢沉、周思聪等画坛名家。任建国早在1980年代就在学术领域获得关注,成为那个时代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和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这在那个年代的学术界具有重要意义。

任建国 我们开的饭店 82×82cm绢本工笔重彩 1985年 中国美术馆藏

任建国年轻时便在艺术界取得学术建树,他的早期作品中国画《我们开的饭店》1985年参加了展览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早在1982年任建国的另一组中国画组画《种苞谷的老人》参展北京工笔重彩画展也同样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在1981年代的《燕京四景》系列中较早在工笔重彩画领域实验和探索了“现代构成”的绘画语言。卢沉和周思聪两位先生对他有很高的评价和期望。任建国在1980年代参加的其他重要展览还包括“第六届全国美展”和“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这都是研究那个时代的美术史所需要关注的重点展览。任建国二十出头就令画坛瞩目,当时最为权威的《美术》杂志于1985年第五期设专栏介绍任建国的艺术创作。同年任建国获得了北京文学艺术工作者的表彰。

任建国 种苞谷的老人之六 18.8cmX15.5cm绢本工笔重彩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任建国 种苞谷的老人之七 18.8cmX15.5cm绢本工笔重彩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任建国 种苞谷的老人之八18.8cmX15.5cm绢本工笔重彩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任建国 种苞谷的老人之九 18.8cmX15.5cm绢本工笔重彩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任建国 种苞谷的老人之十18.8cmX15.5cm绢本工笔重彩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任建国 种苞十二谷的老人之十一18.8cmX15.5cm绢本工笔重彩 1984年 中国美术馆藏

任建国近来的艺术创作在保留中国画笔墨语言的基础上,大胆融入抽象表现的绘画语言,与写意精神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融汇,展现了一种似曾相识但又别具一格的水墨现代性的独特画风。近年来,任建国创作了大量的水墨作品,他将20世纪八十年代的水墨现代性精神与21世纪初艺术世界活跃和呼唤的传统主义进行了大胆交融和探索,将他多年对于古典文化的陶养与年轻时代就显现出的“现代语言”充分融汇,题材从人物到山水,从山水到抽象不拘一格,丰富多变。任建国对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古物具有很深的研究造诣,他沉潜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古代中国文化的熏陶,融入传奇人生的丰富感悟,在浓浓古意中联系当今生活的意趣。

任建国 二月春 102x95cm 纸本设色 2016年

任建国 二月飘香 113x96cm 纸本设色 2015年

近八年以来,任建国在“人物和风俗画”的题材上有新的推进。到目前为止,任建国在人物和风俗画这个方向的创作由1980年代的早期作品和最新的写意人物画两个来源构成。早期作品如《种苞谷的老人》和《我们开的饭店》是中国美术馆1980年代收藏的两组国家典藏,前者以六张不同画面构成的叙事传达着画家对于田园生活的关注,后者以工整的用笔和富于时代朝气的色彩笔调描述了那个时代身着朴素而典型服装的人物情态。风俗类的其他代表作品还包括《燕京四景》系列等描绘时代生活的内容。自1980年代的青年时代开始,任建国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时,除了以笔头功夫好,基本功扎实,出手顺为特征外,他在作品中显示的另一鲜明特征就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这些作品内容也十分丰富,显现了画家任建国对城市新貌、田园牧歌和土地家园的热爱。这些工笔重彩的早期人物作品是任建国近八年来“写意人物画”新面貌的精神前引。任建国人物画的第二部分是2014年以来创作的写意人物画。这些作品是任建国围绕自己在中央美院读书和下乡时的青春足迹,沿着当年常去写生的地点为线索展开的新创作。画家以此进行青春足迹的“再访”,将“此时”与“彼时”的感受凝于“此地”和画中。经过画家的人生提炼和语言转化,进行一种“写意”的再访,在创作过程中唤起曾经的记忆,将“往日”和“今时”在画纸上重现。画中人物是对巴蜀凉山汉族和彝族乡民的写意塑造,由此也完成了任建国从工笔向写意的风格转型。在这些新的人物画中,任建国将那些松散而灵动的笔墨在画面中有序穿插和建构,激活记忆中的时光和当下的感知。人物和风俗画的题材,让人联想到任建国画作中的一句题画诗曰“西风楼上我兄醉”,在浓浓的醉意中重启记忆中的景象。

任建国 燕京四景之冬雪 52x42cm 绢本工笔重彩 1981年

任建国 燕京四景之春夕 52x42cm 绢本工笔重彩 1981年

(此图请竖立排版)任建国 冬去春又来 123×234cm 纸本设色 2016年

任建国 暖风正午102x95cm 纸本设色 2016年

任建国 十月果香 113x95cm 纸本设色 2015年

任建国 春早大凉山 68×137cm 纸本设色 2017年

任建国 凉山清风暖 68×137cm 纸本设色 2017年

任建国 晴日大凉山 68×137cm 纸本设色 2017年

任建国的人物和风俗画创作,从1980年代的工笔重彩到今天走向写意的笔墨画法,提供了生机勃勃的当代中国画探索之路。他的风俗和人物画从田野到城市生活的变迁记录了社会发展和转型的人物情态,为时代人物的形象塑造立起了“任氏形象”,具有亲切的感染力和笔墨表现力,在20世纪连接21世纪的中国画史上,开辟了独具一格的个人风貌,为研究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和人物画史提供了富有启迪性的个人经验。

画家简介

任建国,著名画家,1957 年 2 月生于北京

自1980年代早期开始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1977

毕业于北京艺术学校

1978

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82

大学毕业并获得中央美术学院颁发的文学学士学位

1985 年《美术》杂志第五期对他的创作和艺术思想进行专栏介绍

1985 年获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表彰,曾任光明日报社美术记者、编辑

1987年至今创作、生活于悉尼和北京

展览经历:

1978

北京市美展 (中国画《古代艺术传友谊》)

1979

北京市青年美展 (中国画《到底谁是敌人》)

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学生习作展 (六幅习作)

1980

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 (中国画《到底谁是敌人》,获三等奖)

1981

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届学生习作展 (中国画《燕京四景》《孪生》,获二等奖)

1982

北京市“八十年代”画展 (中国画《静》)

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展 (组画《巴蜀纪行》,中国画《看戏去》《开春》《小牛馆》《童年》等 12 幅)

北京工笔重彩画展 (中国画组画《种苞谷的老人》,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3

北京工笔重彩画展 (中国画《南海拾零》)

“八十年代”画展(二展) (中国画《巴山球迷》《女人总也不能闲着》)

1984

第六届全国美展 (中国画《扑不灭的烈火》)

光明日报奖美术作品展览 (中国画《渡口》,获二等奖)

1985

“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中国画《我们开的饭店》,中国美术馆收藏)

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 (中国画《家乡的篮球赛》《飞吧,白鸽》)

代表作:

1980

《到底谁是敌人》(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

1982

《巴蜀纪行》(毕业创作,中央美术学院叶浅予奖金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1984

《就职宣誓》(连环画,北京市优秀艺术作品二等奖)

《渡口》(中国画,光明日报奖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

《种苞谷的老人》(中国画组画,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5

《我们开的饭店》(中国画,中国美术馆收藏)

作品发表:

1976

《抗震救灾速写》四幅,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0

连环画《智胜刁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1

中国画《到底谁是敌人》,发表于《美术研究》杂志 1981 年 1 期

连环画《孟尝君》,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小说《明清皇宫故事》插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2

中国画《燕京四景》之二,发表于《美术》杂志 1982 年 2 期

中国画《开春》,发表于《人民文学》1982 年 10 期

中国画《童年》,发表于《人民中国》杂志及《中国画》刊物

1983

中国画《小牛馆》,发表于《中国画》1983 年 2 期及《中国书画》第 15 期封面

中国画组画《种苞谷的老人》,发表于《连环画报》1983 年 1 期

连环画《李大虎与小刺猬》,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1983 年

1984

连环画《就职宣誓》,发表于《连环画报》1984 年第 1 期

中国画《渡口》,发表于光明日报及香港文汇报,1984 年

连环画《晚年》选页,发表于《连环画报》1984 年 7 期封面

收藏:

中国美术馆(中国画《我们开的饭店》)

中国美术馆 (中国画组画《种苞谷的老人》)

美国西部博物馆 (中国画《孪生》)

北京市美术家协会 (中国画《静》《女人总也不能闲着》)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收藏此文】【关闭窗口

 

【中华艺术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 、凡本站注明“文章来源:中华艺术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下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中华艺术网”。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二、本站转载的内容,本站出于非商业性的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图涉及版权或者其他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站联系。

上一篇:张怀存:艺术是生活,生活是艺术,爱是一切的来源
下一篇:篆刻之乡,薛城为什么能有如此的热度?

网友评论

 

 
 

图片新闻

 
  • 金吉儿受邀参加中国西藏古珠及艺
  • 新杂技《涿鹿之战》亮相北京天桥
  • 3D秦腔电影《三滴血》以创新致敬
  • 《雷雨》开启北京人艺建院七十周
 
 
 

最近更新

 
 
 

作品推荐

 

 

版权所有:中华艺术网
荣获文化艺术行业核心新闻价值奖
投稿:850868272@qq.com 联系:QQ:850868272
工信部备案号: 京ICP备07032534号-5
媒体邀约:13911805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