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赤峰宫晓华,来自内蒙古草原的民间书画家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中华艺术网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25/9/4 13:27:04  文章录入:admin

原标题:内蒙古赤峰市宫晓华,来自草原的民间书画家

  在内蒙古广袤的草原深处,赤峰市以其壮美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远近驰名。蒙古语称赤峰为“乌兰哈达”,意为“红山”,这片土地因红山文化而熠熠生辉,享有“玉龙之乡”的美誉。这里不仅是游牧文明的摇篮,更是无数民间艺术家的孕育之地。宫晓华,便是在这样一片融自然灵秀与人文积淀于一体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草原书画家。

63a7908eea5ba4e4516a191c4e36ab83.jpg

  草原之城,孕育艺术初心。

  赤峰特有的地理与文化氛围,为宫晓华日后的艺术追求埋下了伏笔。这位草原女儿,从零基础起步,通过不懈努力,以牡丹国画为媒,走出了一条融合草原文化与国画艺术的创作之路,绘出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宫晓华与丈夫曾共同供职于当地一家企业,1998年,二人开始创业,转战房地产领域。待生意逐步稳定后,她选择回归家庭,专心相夫教子,度过了一段平静的居家岁月。宮晓华对记者介绍到:“孩子上学后,我每天辅导他们写作业,后来孩子成绩越来越好,我也渐渐放手了,有了很多空闲时间”。

  转机出现在2016年,正是在陪伴孩子学习的宁静时光里,这位草原女性内心深处对艺术的渴望被悄然唤醒,她萌生了学习国画的念头。“那年突然就想学国画”,宫晓华回忆道,“但当时身边没人画这个,完全不知道从何入手。”一次偶然的回忆,为她指明了方向,她说:“以前上班时,见过有人带了一幅牡丹画,当时就觉得特别好看。”这个朴素的念头,悄然开启了她日后不凡的艺术旅程。

未命名.jpg

  师从名家,结缘“冷艳凝香”画派。

  起初,宫晓华完全依靠自学,通过在线教学视频从基础起步,一笔一画反复练习,逐渐掌握了牡丹绘画的基本技法,直至偶然看到董萍老师的作品,她立刻被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所吸引。“那种色彩、构图,都非常丰富,我特别喜欢”,她回忆道。

  董萍,山东菏泽著名画家,“冷艳凝香”牡丹画派创始人。菏泽,素有“书画之乡”之称,而董萍作为当地鲜有的杰出女性画家,早已声誉远扬。

  宫晓华与董萍的结缘,始于一次定制画作的委托。她与家人专程驱车前往“中国牡丹之都”菏泽取画。“亲眼见到董老师的原作,我才真正理解牡丹应有的形态与色彩之美”。现场观摩董萍老师作画,更让宫晓华第一次直观感受到国画的创作过程与调色技巧,实现了艺术认知的一次飞跃。

  此次会面成为她艺术道路的关键转折——宫晓华的执着最终打动了董萍,也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师学机缘。2016年,董萍正式接纳了这位来自草原的学生,宫晓华由此成为“冷艳凝香”牡丹画派在内蒙古地区的唯一传人。令她尤为感动的是,董萍老师曾亲赴赤峰草原指导其创作。“那段时间是我画牡丹的一个重要进阶,让我真正懂得了如何表现牡丹”,宫晓华回忆道。

合成--3.jpg

  在董萍老师的亲授下,宫晓华逐渐领悟到“冷艳凝香”画派的精髓——融合中西技法,尤其注重光影与立体感。“调色是中西结合的,高光部分颜色较浅,通过明暗对比突出立体效果”,她解释道,“仅一个花瓣,就需调配五六种颜色,方能达到理想层次。”

  牡丹,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国色天香、雍容华贵,历来被视为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从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到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无数名篇绝句都倾诉着国人对牡丹的倾慕。宫晓华偏爱牡丹,也正是源于这份深厚的文化寓意。她对记者介绍说:“牡丹寓意美好,大众也喜爱这种象征,一幅牡丹画挂在家中,不仅寓意家庭富贵吉祥,也寄托着对国家昌盛的美好祝愿”。

  宫晓华对牡丹的深情与她的老师董萍一脉相承,在董萍心中,牡丹凝聚着中华民族不慕虚华、端庄富丽的精神气质——虽被誉为“花王”,却从容开放、不与争春,这份深厚的“牡丹情结”,也被宫晓华继承下来,并融入自己的理解与诠释。为透彻把握牡丹形态,她多次随董萍前往菏泽牡丹园和种植基地实地写生。“我们把花瓣一层层剥开,仔细研究结构。经过这样深入的观察,我才真正理解了各种花型和姿态”,她对记者说道。

  凭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专业的研究方法,宫晓华的技艺快速进步,作品也逐渐受到认可。“有人叫我‘小董萍’、‘第二个董萍’”,她笑道。虽谦称“仔细看还是分得出来”,但无疑,这位来自草原的女画家已凭借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人们的肯定。

  宫晓华笔下的牡丹独具魅力,她以水融墨,通过层层渲染,使花瓣丰润如玉、鲜活生动。枝叶以浓淡墨色交织,笔法挺拔有骨,在错落掩映间形成舒展的空间韵律。画面构图饱满而富有张力,朵朵牡丹傲然绽放,华贵中不失典雅,一花一叶皆传递出深远意境。“在构图和用色上,我倾向于节制,花色并不需要太多”。宫晓华正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见解,她谦虚地表示,“尚未形成个人画风”,但已展现出独立的审美追求与艺术理解力。

合成--4.jpg

  水墨骏马,探索多元艺术表达。

  宫晓华的艺术探索并未止步于牡丹。她还致力于融合不同艺术形式,进行跨界创新。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她创作的一幅骏马图——这幅作品的契机,是其爱人的办公室需要一幅装饰画,朋友建议她亲手创作会更有意义。

  “我想画马,‘马到成功’的寓意很好”,宫晓华说道。她对此有着明确追求:“我试图用水墨呈现近似油画的真实感”。这一跨界尝试极具挑战,需要高超技巧与极大耐心。“每一遍都要等墨干后再叠加,整整用了两盆水,但始终纯用水墨完成”。最终效果出乎意料地出色,不仅令爱人惊叹—“他没想到我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自己也没想到”,同时,也赢得了外界的一致好评。尽管她自谦“目前水平仍有不少遗憾”,但这一创作无疑印证了她勇于突破、不断创新的艺术追求。

  书法自学,无师自通的另一技艺。

  宫晓华在绘画之外,亦钟情于书法。这一爱好完全源于自学,并无老师指导。“我没有拜师,就是自己每天拿着毛笔反复练习”,她说:“哪怕一个字、一个笔画,都要写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直到自己满意”。

  她通过田蕴章《每日一题 每日一字》的教学视频入门,从基本笔画到“永字八法”逐步学习——“永字八法囊括了所有笔画技法”。她的书法风格质朴自然,率性洒脱,透露出草原人特有的率真性情。尽管谦称“没什么特点,也没经过专业指导”,但她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只要整体布局协调、字迹流畅、运笔自然,我自己满意就够了”。

合成--5.jpg

  未来展望,草原文化与国画艺术的融合创新。

  作为草原的女儿,宫晓华的作品自然浸润着草原文化的深厚气息。赤峰广阔的草原风光——乌兰布统、贡格尔、巴林草原等——为她提供了独特的艺术滋养。在这片土地上,她正以“小董萍”的身份,传承着“冷艳凝香”画派的精髓,同时,其作品之中也融入草原独有的开阔与质朴情怀。

  她对记者说:自己一直怀有一个梦想,在作品积累成熟之时,能与老师共同举办一场画展。宫晓华始终希望创作出更多贴近普通人生活的作品,正如菏泽牡丹滋养了董萍的艺术生命,内蒙草原也深深浸润着她的创作灵魂。董萍“尊古而不泥古,以工笔画功底开辟新径”的创新精神,正在这位来自草原的民间书画家学生身上得到真切的传承与延续。

  宫晓华的艺术之路仍在不断延伸。如今她每日坚持作画,持续追求进步。“我每天都在画,就是希望还能再进一步。” 这位来自民间的书画家,以其真挚的热爱与不懈的坚持,展现出平凡生活中的非凡光彩,也为传统国画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记者 王刚 侯发)